“旧村貌”蜕变为“新城景”,这场大会见证上海市城中村改造按下“加速键” ( 2025年10月21日 )
10月20日,以“高质量·可持续·新动能”为主题,2025年上海市城中村改造项目集中招商推介会在方厅水院举办。现场,来自上海九个区及临港新片区的代表围绕特色关键词展开推介,共同编织出上海城中村改造的多元图景,成为观察上海城市更新的窗口。

本次活动旨在进一步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调动社会各方力量,积极稳妥推进城中村改造,与城市整体发展战略相衔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现场共计推介10个区域、59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占地面积近3万亩,前期改造投资规模达2100亿元,拉动建安投资约1600亿元,为上海城中村改造按下“加速键”。
从“施工图”到“实景画”,打造“永不落幕的招商会”
城市更新一头连着民生,一头牵着发展。自2014年上海启动城中村改造以来,已累计启动改造项目118个,一批批项目从“施工图”加速变为“实景画”。
立足新起点,迈向新征程。根据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到2026年底,全面启动整体改造项目;到2027年,基本完成城中村整体改造项目的改造工作。
在此背景下,做好招商推介工作,对于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引入优质市场力量、共同参与城市更新具有重要意义,是推动改造项目高效落地、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现场,“上海市城中村改造项目招商推介平台”正式发布。该平台依托“上海市城市更新信息系统”公众版设立,是专为城中村改造量身打造的一站式官方信息枢纽,提供政策法规、项目推介、招商信息、投资指南、优秀案例等内容,助力打造“永不落幕的招商会”。

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王为人表示,推介会集中展示了上海城中村改造项目所具备的独特的区位优势、坚实的产业基础、完善的配套设施、良好的营商环境以及巨大的发展潜力,并隆重推出了一批经过精心筛选、市场前景广阔的重点项目及优质地块。谈及未来发展,他表示,“今天的招商推介会是一个序章,更重要的在于后续的落实与推进:一是持续加大招商力度,推动精准对接;二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保障项目落地;三是持续巩固沟通桥梁,拓展合作网络。”

上海市房屋管理局负责人表示,近年来,上海一直积极引导市场主体和社会资金参与城中村改造,不断拓宽企业参与路径——对合作改造项目,市场主体可直接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参与改造及建设;对于储备改造项目,市场主体可在土地市场进行经营性地块摘牌,参与开发建设;对于委托改造项目,通过与实施主体合作,市场主体也可参与开发建设。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负责人表示,近年来,上海持续加强政策支持力度,积极推进城中村改造相关规划土地工作,积极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利益共享”模式。一是在规划政策方面,不断以政策创新和制度供给,支持推进城中村改造;二是在土地政策方面,针对不同类型的城中村改造项目,采取差异化的土地供应方式。
百花齐放,各区特色推介显风采
近年来,上海各区基于自身发展定位与资源禀赋,在城中村改造的赛道上深耕特色,形成百花齐放的发展格局。现场,来自上海九个区以及临港新片区的代表登台推介。
作为城中村改造的“主战场”,自2014年起,浦东已完成认定27个城中村项目,涉及全区14个镇,总占地面积2.56万亩,受益居民2.2万户,认定项目数占全市约1/4,改造居民数占全市近40%。从规划先行到实践创新,浦东始终肩负“引领”使命,不仅制定印发了全市首个专项借款管理规定,还开发了全市首个具有全栈式智能服务能力的政策集市“浦易达”,结合城中村改造项目开展房票试点,不断为城中村改造探索新模式、新经验与新成果。
宝山聚焦“北转型”战略,以城中村改造为支点撬动区域能级跃升,加速打造“生活秀带”。其中,罗店老镇项目依托“金罗店”底蕴,提升古镇品牌价值,实现居住品质与百年辉煌双复兴;顾村镇星星村、谭杨村项目紧邻上海机器人产业园,旨在实现产城融合与职住平衡,赋能区域产业能级提升;大场镇三星村项目毗邻南大板块,其商品房地块将成为周边产业区高端人才置业载体,提供高品质置业选择。
秉持“融合”理念,闵行将区位、科创与宜居优势注入城中村改造,助力实现多维升级。七宝村项目深挖古镇文脉,通过“7+7+7”文化场景让老建筑焕新,实现“古今融合”;吴泾镇项目则依托23号线规划,构建“T型垂江活力轴”,链接科创资源与生态水岸。
嘉定锚定“智造”内核,全区 14 个项目均布局于“两城两区”核心板块及轨交沿线,通过改造可释放智造空间约110万平方米、居住空间约239万平方米,助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加速成长。
金山以“重塑”之姿推动城中村改造焕发新生,沪乍杭铁路等交通升级重塑区位价值,东新村项目打造“医养结合”社区,松卫老街项目助力滨水商圈活力提升,共同为“美丽金山”建设持续注入新动能。
依托松江G60科创走廊、大学城科创源优势,将“创新”基因融入建设全流程,从城市体检到“三师”联创,不断驱动城中村改造实现民生与发展双赢。以佘山陈坊项目为例,其坐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稀缺生态与上海之根人文优势,为前沿产业人才构筑高品质生活圈。
青浦立足“枢纽”区位优势,作为进博会永久举办地、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及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核心承载区,发展动能澎湃。其中,徐泾蟠龙城中村改造创造性地将江南历史文化古镇保护与国际化中央商务区建设相结合,创下多个“全市第一”,成为城市更新的“标杆”,另有10个待启动项目涵盖徐泾、赵巷等核心区域,建设前景广阔。
奉贤加速打造“宜居”活力之区,全区8个项目全面推进,金汇依托水系生态廊道,打造“金汇之岛”未来宜居新镇,西渡、海旅精准对接“大学城”人才居住需求,让居民从住有所居到心有所安。庄行、青村、奉城、奉浦发挥各自资源禀赋,实现历史记忆与未来发展的串联、传统文化与现代商圈的交融,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发展潜力。
作为上海的“生态绿洲”,崇明着力描绘“绿色”底色,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特色竞争力。在森林覆盖率位居全市前列的同时,崇明城桥滨江、新河镇地块分别规划低密度墅类与城市公寓产品,致力于打造生态宜居典范。
临港新片区以“未来”为目标推进城中村改造,以“一园三片区”(书院产业园区、临港大道以北区域、临港大道以南区域、东海农场区域)为重点布局持续加大开发建设力度,推进产城乡融合发展,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发展的“科创田园”,加速打造具有前瞻性的城市更新“样板间”。
多方聚力,协力托举人民美好生活
面对城市更新资金需求大、回报周期长等痛点,唯有多方协同发力,才能让“金融活水”源源不断注入城中村改造建设,让城市发展不再依赖“输血”,而是具备“自我造血”能力,推动城市更新更加可持续。
活动现场,近百家资金实力雄厚、信用等级高、城市更新经验丰富的企业和机构云集,市相关部门、金融机构,以及各区分管领导围绕城中村政策现场回答企业提问。
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是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交办给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一项政治任务,是加快推动城中村改造工作的政策性金融工具。
作为城市更新的主力军,国家开发银行上海市分行副行长范立巍表示,国开行一是做好资金保障,对于城中村项目专项借款予以资金全额保障,确保项目地块改造用款需求;二是做好服务保障,搭建绿色审批通道,给予差异化政策,对于符合条件的城中村项目已完成全额授信,合同应签尽签;三是做好创新赋能,国开行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提出的“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的工作要求,积极探索“城中村+”改造理念,将城中村改造与产业、三旧改造、历史文化保护相结合,将专项借款与政策性银行的独特政策工具相结合,进一步提升服务城中村改造工作的质效。
谈及如何有效提高放款效率、保障资金供给,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上海市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顾烈表示,农发行充分发挥基层属地行下沉服务优势,与地方政府搭建多层级、常态化、高效率的沟通机制:一是持续做好与地方政府、街镇、各主体的沟通对接,逐项目跟踪进度,摸排资金需求;二是全程协助借款主体、实施主体、各街镇做好提款前资料收集、账户开立等各项准备工作;三是分支行同步开展放款审核,进一步提高审核质效,充分保障资金供给;四是落实国家专项借款“封闭管理、专款专用”要求。
除了常规融资服务外,金融机构正着力围绕不同主体提供多元化、定制化的特色服务。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黄勇表示,建行上海市分行积极推出城中村全链条金融服务,面向各招商部门和投资主体,建行积极响应全市推介平台的设立,链接各方,加快项目进程;面向开发运营主体,则可以提供多元的运营期资金,保障项目持续高效运转;面向个人居民,则提供专属按揭、便民金融服务,房源对接,解决居民过渡住房及房产交易、个人金融业务办理需求。同时依托建行造价咨询特色优势,提供全过程各主体的资金监管服务。建行全力通过“资金+监管+金融”综合服务为上海城中村项目保驾护航。
“上海始终欢迎各类市场主体,包括央企、市属国企、区属国企、民营企业、港资、外资企业等,都能积极参与上海城中村改造,开辟事业发展新天地,与上海携手共促城市高质量发展。”上海市房屋管理局负责人表示。
城市更新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正如活动主题“高质量・可持续・新动能”所蕴含的愿景,本次活动不仅是一次招商推介,更是一次凝聚共识、携手行动的动员,上海将以更开放的心态、更完善的政策、更高效的服务,与社会各界携手,为城中村改造注入全新动能,为人民城市建设谱写崭新篇章。
2025年上海市城中村改造项目集中招商推介会由上海市城市更新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上海市房屋管理局联合主办;由上海市城市更新中心、国家开发银行上海市分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上海市分行、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中国新闻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分公司共同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