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家园”典型案例——上海市静安区临汾路375弄(临汾小区) ( 2021年12月04日 )

临汾路街道作为全国基层党建的一面旗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群众的操心事、揪心事、烦心事作为头等大事,近年来街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上海市住宅小区建设“美丽家园”和推进住宅小区综合治理为契机,坚持硬件改善与社区治理并举,通过自下而上的议题征集,变为民办实事项目的政府“排单”为“群众点菜”,凝民心、聚民智,全力以赴将小区建设成为“整洁舒适、运行安全、环境宜居、幸福和谐”的美好家园。

一、基本情况

上海市静安区临汾路375弄(临汾小区)建于1988年,系售后公房小区,建筑面积3.7万平米,有46个楼组、717户居民、近2200人口,老龄化比例达到44.2%。小区于2001年组建业委会,先后经过6次换届,均做到平稳有序。由于建设年代早、公共空间少、维修资金不足的原因,小区房屋外立面破损、屋顶漏水、下水管道堵塞、机动车停车位稀缺、电瓶车充电点位严重不足、绿化品质不佳且黄土见天等老旧小区通病频发,加上物业费偏低导致的物业服务企业管理缺位、社区服务配套设施规划建设不足等原因,居民群众对于小区实施修缮改造的呼声日渐强烈。

二、主要做法

临汾路街道在静安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深入开展“美丽家园”建设,把优化群众身边、房前屋后的人居环境建设和健全完善基层治理体系作为切入点,小区面貌焕然一新,居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得到加强。

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方向,千方百计改善人民群众居住环境。坚持以群众身边、房前屋后的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为切入点,临汾路街道广泛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活动,改善人居环境,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具体、更加充实、更可持续。针对临汾路375弄小区公共空间少的先天短板,在广泛听取居民意见、组织居民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平稳拆除了小区共7道近100米的内部围墙,将2个原本独立的小区归并为一个物业管理区域,保证小区出行动线更为合理,移除易倒易遮阳雪松38棵,同步拓宽小区内部道路,新增加超过80个机动车停车位,有效缓解了小区停车难问题。对于群众意见集中的环境设施短板,结合拆除违法建筑、平改坡改造、雨污水分流改造、屋面与立面更新、沥青路面铺设、架空线入地、绿化品种调整与补种、楼道管线改造等一揽子修缮改造,小区面貌从屋面到墙面到地面自上而下、由表及里焕然一新,群众居住环境明显上了几个台阶。

二是腾挪空间盘活资源,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极致便利。在环境改善的基础上,街道进一步通过租赁、置换等多种渠道,将原有严重影响周边环境、打扰居民作息的沿街商铺改造成了小区为民服务枢纽,打造了近700平米的“居民之家”,集成首问接待、居民办事、图书室、影视厅、会客厅、便民理发、老年活动室、健身房、舞蹈房、加梯工作室、志愿者服务站等多种功能,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超过30项高品质的社区服务,不出小区就能就近参与小区各类公益活动。同时,街道结合信息化方式,把社区服务集成在“一网通办”线上平台,通过“线上预约,扫码进门”的方式,延长“居民之家”开放时间至深夜,在全市层面率先打造“不打烊的居委会”。

三是健全党建引领下的小区治理体系,保证居委会、业委会与物业服务企业“三驾马车”始终同频共振、同向发力。近年来,临汾路街道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广泛开展“红色家园”建设,积极构建小区治理主体之间的新生态,努力建立健全与美好环境相适应的治理架构,全面促进小区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红色家园”建设以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为重点,进一步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对小区“三驾马车”的领导。结合“党建三三制”,推动居民区两委班子与业委会成员交叉任职,由业主委员会成员中的党员担任小区党组织委员,缔结党组织与业委会之间的“红色纽带”,临汾路375弄小区业委会5名成员中有4人为党员,党员占比80%,业委会主任兼任小区居民区党总支委员,副主任兼任小区网格支部书记,小区居委会还设立1名“业委会秘书”,为业委会召开各类会议提供服务支撑,保证业委会各类议题党总支始终知晓、始终参与。街道坚持建管并举,努力提高物业服务企业管理能级,牢牢抓住静安区开展物业达标季度测评的机遇,制定了《临汾路街道物业达标季度测评实施细则》,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满意度测评与实地核查测评相结合,形成了科学的测评体系,同时赋予小区党总支25%的打分权,切实增强党总支协调物业服务企业的底气与力度。街道始终严格考核方式,打分不讲情面不搞普惠,拉大达标与不达标物业服务企业收入差距,既调动物业企业积极性,也加大不达标企业的危机感。例如,在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中,党建引领下的“三驾马车”各司其职,形成了紧密的协作机制。一方面,通过共同商议,确立了符合本小区居民习惯的四分类定时定点投放点位和定时定点投放时间;另一方面,通过组建“指导员、监督员、分拣员、扫码员”工作队伍,形成从“动员——劝导——管理——激励”的工作闭环,经过2年多的实践,小区的垃圾分类已然变成了居民自觉意识和自主习惯。

四是构建“自治、共治、智治、法治”相融合的小区治理格局,积极探索社区善治的新取向与新路径。“自治”层面,积极推动“美丽家园”向“美丽楼组”延伸,引导党员家庭、群团骨干家庭在家门口亮身份、亮承诺,建立“时间银行”爱心积分机制,成立“楼组议事会”,广泛发动楼组居民出资出力参与整治家门口的环境,亲手装点美化楼道布置,引导居民珍惜共建成果,持续保持社区美好环境,临汾小区全部46个楼组百分百通过街道“美丽楼组”项目验收,有2个楼组被评为静安区示范楼组。“共治”层面,搭建小区“三会一代理”“1+5+X”等协商议事平台,吸纳党员代表、业主代表、妇女代表、青年代表、团队负责人等各类代表参与,进入平安调解、物业环境、民生服务、群团工作、文体活动专业委员会,推进“有事好商量”的小区共治实践。“智治”层面,在小区2个出入口以及所有楼道口都安装了人脸识别门禁设备,能够准确辨别小区居民与外来人员,加强外来人员管理,保证居民进出安全。小区还安装了多路高清探头,物业工作人员通过巡屏就可实时监控小区公共区域。街道打造“民情日志”大数据信息系统,打通了街道层面13个应用系统数据,在一个页面并流小区居民与房屋各类信息,构建起小区人房信息的“数据湖泊”,居委会工作人员在此基础上运用“数据驾驶舱”算法工具辅助开展服务与管理,小区治理精细化水平明显提升。“法治”层面,街道为小区配备1名“法律顾问”,专业律师每周下基层免费为群众提供法治咨询服务,参与居民矛盾调解,为小区运行全面提供法治支撑。

五是积极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努力让小区老年居民人人享有美好老年生活。临汾路375弄小区老年人口多,老龄化程度高,居住在三楼及以上的悬空老人比例高达30%,为了让更多老人能够尽快实现“下楼自由”,经常性近距离感受“美丽家园”建设成果,街道自2019年起将小区作为街道首个整小区推进加装电梯的试点,通过机关干部下基层帮助解决问题、提高底楼居民群众获得感、降低居民支出成本等方式,有力推动了小区加装电梯“提速增效”,目前小区35个符合加装条件的楼组中,有25个楼组实现加装,电梯加装比例超过70%,解决了近400户1200位居民的下楼难题。针对老年居民对于居家养老的需求,街道积极建设十分钟养老服务圈,提供助餐、助浴、日间照料、长者照护等多样化养老服务,临汾社区第一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距离临汾小区仅5分钟步行路程,其中集成的社区食堂成为小区不少老年居民解决“一日三餐”的网红就餐点,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街道“车轮食堂”项目还提供上门送餐服务,切实解决了小区老年居民的就餐难题。针对小区独居老人、纯老户多的实际情况,临汾路街道城运中心通过与自来水公司建立智能水表数据共享机制,以最小的投入实现管理效能最大化提升,“社区大脑”智能指挥系统实时监测小区独居老人用水数据,一旦发现异常,“社区大脑”指挥系统自动通过“一网统管”平台向社区干部推送紧急工单,督促社区干部立即上门查看老人情况,提高独居老人照护效能,守护老年人生命安全。小区还组建了“老伙伴”“夕阳洗衣队”“数字老师”等为老服务志愿者队伍,动员年轻老人结对高龄老人,提供上门陪聊、免费洗衣等志愿服务,帮助高龄老人跨越“数字鸿沟”。

三、工作成效

通过“美丽家园”建设和持之以恒的基层社区治理创新,临汾路375弄小区从“美丽家园”“宜居家园”再到“幸福家园”“美好家园”,已经成为上海住宅小区综合治理成果的一个鲜活样本。今天的临汾路375弄小区,空间开阔、布局合理、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管理有序,家门口社区服务体系基本成型,居民不用出小区就能办事、活动、享受高品质公共服务。小区治理体系运行良好,业委会在党建引领下规范高效运行,高分通过静安区业委会规范化建设验收,小区物业管理满意度测评始终名列前茅,位居上海市前5%行列,物业费收缴率长期保持在98%以上;互帮互助互爱的氛围在小区蔚然成风,居民有序参与小区事务,通过高效率的民主协商,老工房加装电梯事务得到居民特别是低楼层居民的普遍支持,已经在小区“遍地开花”,且基本没有出现群众矛盾。居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不少原本已经搬出小区的老人又搬了回来。临汾路375弄小区还成为上海的一个“网红”打卡点,仅2020年一年间,小区接待外省市、外区县、兄弟街道各类参观交流活动近300次,2次登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每日电讯》《求是》《工人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支部生活》等中央、上海市级近百家主流媒体杂志对小区进行过报道。

 

    相关附件
  1. 美丽家园施工后照片.zip
  2. 美丽家园施工前照片.z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