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1087号提案的答复 ( 2024年05月28日 )
办理结果:解决或采纳
“关于推进人工智能与太赫兹检测技术应用相结合有效解决城市建筑物安全隐患的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函告如下:
一、关于建立全市全屋生命周期管理系统,考虑房屋建筑涉及多个方面建立合理完善房屋安全评估与运维服务管理系统等方面的建议
房屋管理方面,一是开展城镇房屋安全隐患排查工作,搭建房屋综合信息管理平台。2021年以来,根据《上海市城镇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方案》(沪房规范〔2021〕3号),市住建委、市房管局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城镇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累计排查城镇房屋约74万幢,覆盖城镇范围内的所有房屋。同时,搭建城镇房屋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将排查的房屋地址、建造时间、建筑面积、建筑高度、结构类型、隐患情况等信息录入系统,形成了全市房屋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底板,助力房屋数字化、可视化管理。二是研究建立既有住房风险预警模型。2023年以来,本市开展数字体检试点,基于城镇房屋安全排查数据底座,综合房屋本体、使用管理等多方面信息,围绕房屋本体风险、环境影响风险、使用管理风险三个方面,形成外立面高坠安全、结构安全两类预警指标体系,涉及3大类14个小类因子,建立房屋安全风险评估预警大模型,定量和定性相结合评估风险等级,及时预警潜在风险,分级分类进行巡查、评估、检测以及隐患处置,有效提升风险预警和日常管理水平。三是形成处置闭环。对排查过程中发现存在突出安全隐患的房屋,依据《上海市房屋使用安全管理办法》和《上海市城镇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方案》等文件,强化隐患处置主体责任,落实属地责任和行业监管责任,明确要求在房屋安全隐患处置完成前需采取有效排险措施,并严格按照销项标准,因地制宜落实维修、加固、拆除、重建等工程性措施,同时严把整治“质量关”,形成了安全隐患发现到处置的闭环管理,有效降低了本市既有高层房屋安全风险。
玻璃幕墙方面,一是搭建玻璃幕墙管理平台,推动全市既有建筑玻璃幕墙整体纳管。自2016年起,市住建委建设“上海市建筑幕墙管理平台”,全市既有建筑玻璃幕墙已基本形成“一楼一档”数据纳入平台监管。二是建立隐患识别算法模型,实现风险隐患自动发现。结合玻璃幕墙市级抽查和区级巡查,对已有玻璃幕墙平台“一楼一档”数据进行动态更新,并按照线上自查、综合状况、信息完整度、检查整改、定期检查五个维度,对楼宇的安全度进行综合评定,以此作为数据基础,运用大数据技术,将业主基础档案、动态管理行为、周边气候数据等因素归类为37个风险因子形成算法模型,进一步结合历史隐患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研判,及时提示玻璃幕墙潜在的风险,并推送至责任人员进行现场核查,推动既有建筑玻璃幕墙隐患发现效率和处置速度的双提升。三是通过将平台内既有建筑玻璃幕墙监督检查工作的过程和结果接入“一网统管”,自动向街镇发送玻璃幕墙隐患的网格化案件并动态跟踪案件闭环,实现监督检查过程和结果的结构化、标准化、常态化,促进玻璃幕墙高效、协同、联动的全流程精细化管理。
二、关于加强定期体检,运用新技术进行排查检测,支持和推广太赫兹扫描技术等方面的建议
房屋管理方面,2014—2016年,本市对建成20年以上的老旧住房开展了多次安全隐患排查和复查,2021年以来,本市开展城镇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在相关工作开展过程中,相关人员排查安全隐患状况,其中,针对排查中发现的疑似严重损坏房和疑似危房,由所在街镇及时委托有相应资质的专业机构组织安全性评估或鉴定。同时,本市不断探索无人机视频巡飞、红外热成像等技术辅助安全隐患发现,特别是通过加装智能监测设备,实现对优秀历史建筑震动、倾斜、沉降等情况的实时监测。据了解,长宁区房管局委托专业单位已将太赫兹光谱扫描技术应用于房屋使用安全管理。
玻璃幕墙方面,为挖掘有效支撑玻璃幕墙监管的创新技术应用,促进数字技术赋能玻璃幕墙安全管理,市住建委牵头完成了“建筑幕墙公共安全全生命周期管理溯源系统”的课题研究,对既有建筑玻璃幕墙公共安全问题进行场景模拟与预警分析,并探索建立玻璃幕墙全链条统一标识,推动玻璃幕墙管理打通从安评、建设、竣工交付到运维管理的全生命周期系统数据。同时,在市区两级巡查中试点引入自规划巡查路径的无人机、搭载智能算法的高清摄像头等新设备、 新技术来提高安全巡查效率,降低采用蜘蛛人、吊篮等传 统方式巡查带来的高空作业风险,促进玻璃幕墙隐患发现降本增效。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房屋安全隐患排查、定期体检试点等工作,加强科技赋能,不断完善数字化管理平台。同时,跟踪长宁区应用太赫兹光谱扫描技术等创新技术的实践成果,强化创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为房屋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夯实基础。
上海市房屋管理局